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车指南 学车指南

革命英雄的故事_革命英雄的故事100字

zmhk 2024-04-25 人已围观

简介革命英雄的故事_革命英雄的故事100字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革命英雄的故事”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1.关于泰州革命英雄的故事关于泰州革命英雄的故事  &n

革命英雄的故事_革命英雄的故事100字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革命英雄的故事”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关于泰州革命英雄的故事

革命英雄的故事_革命英雄的故事100字

关于泰州革命英雄的故事

       太多,太多,这里例举几个。

       杨根思(全国战斗英雄和特级战斗英雄)

       杨根思(1922~1950年11月29日)本名羊庚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革命烈士,江苏省泰兴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当过童工。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1月在战斗中牺牲。

       杨根思(1922年11月6日~1950年11月29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特级英雄”称号——我军至今仅有杨根思和黄继光获得过这一级别的荣誉。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22年,杨根思生于江苏泰兴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亡,为了能活下来,12岁的杨根思随哥哥来到上海做织地毯的童工。

       1939年9月的一天,杨根思拖着沉重的毛线车路过一段繁华路段时,报童的叫卖声传入耳畔:“快看头号新闻,新四军火烧虹桥飞机场!”

       新四军,这3个字眼第一次在杨根思心中扎了根。

       1944年,杨根思终于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了老一团一营3连3排9班的一名新战士,开始了南征北战的生活。

       刚参加新四军的杨根思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就有一件事不称心,那就是参军快一个月了,只领到一根长矛。杨根思想要一杆枪,排长告诉他:想要枪,就要苦练杀敌本领,用手中的长矛去缴获敌人的枪!

       机会终于来了。

       1945年2月22日晚,攻打沙沟镇的命令传来,各营战士纷纷登船,按预定方案进发。沙沟镇,是方圆20余里沙沟湖中央的湖心岛,也是淮安、宝应、盐城、兴化间的一个要镇。自从敌伪盘踞后,在镇四周筑起一道长堤,堤上碉堡林立,镇内地堡成群,碉堡里的敌人能用火力封锁住附近湖面。伪军22师刘湘图的一个团驻守于此,凭借湖荡天堑和坚固工事固守顽抗,成为插在我苏北根据地的一根“钉子”。

       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守敌里有刘湘图赖以起家的老本——“钢盔连”,凭借精良装备一直打到大天亮。最终扛不住新四军凌厉攻势的伪军,纷纷逃窜。

       杨根思盯上一个拿枪的伪军,紧追不放。“缴枪不杀!”

       那个伪军回头一看,只见一个拿长矛的新四军追他,不由壮了壮胆:“你要我的枪,老子要你的命。”伪军的枪里早没了子弹,只敢虚张声势地威胁杨根思。矛头对着枪尖,杨根思的脚步随着对方的脚步移动,两人转着圈子,都在寻找机会。杨根思把矛头向左虚晃一下,大吼一声:“杀!”却迅即向右刺去。“当”的一声,伪军两臂一拐,用枪托挡开了刺到肋边的长矛,惊出一身虚汗。

       漫天硝烟中,杀声四起。突然间,杨根思猛地挑开枪刺,高喊一声:“班长,你从后面上!”伪军一听背后还有人,不由得心里一惊,刚要回头,杨根思锋利的矛头已刺进了他的心窝。第一杆枪就这样到手了。

       杨根思儿时的伙伴张瑞成老人曾经感叹道,“我就知道杨根思能成为英雄,因为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敢!”

       1945年5月,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副司令上官云相指挥约10个师的兵力,向我天目山地区大举进攻。6月上旬,国民党军已占领我新登、临安两城,并兵分3路向我孝丰城进逼。敌人一线兵力就有28个团。同时,日寇集结2个师团兵力于杭州、吴兴等地伺机击我侧后。而浙西仅有我军10余个团,兵力相差悬殊。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决定:避敌锋芒,诱敌深入。我军不断后撤,敌方急于求成,以致分兵冒进,为我军各个歼灭制造了机会。

       夜晚,老一团顶着细雨从孝丰城出发,走在全团最前面的,正是一营3连3排9班。他们要从敌人中间穿插25里,像把尖刀直插桃花山。

       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在石子铺成的小路上飞奔。不一会儿功夫,就看到前方村庄闪着火星,敌人的哨兵在抽烟。

       “把哨兵摸掉!”班长低声命令。战士们匍匐向桥头爬去。敌人有所察觉,大声喊着:“哪一个?”

       不容分说,杨根思甩出一颗手榴弹,“嘭”地一声,前面一团火光。杨根思顺势冲向敌人岗哨后面的一排房子。里面的敌人丢出一排手榴弹,杨根思机警地扑了过去,连扣扳机,打死了几个敌人。战友们冲了上来,剩下的敌人只能投降。

       一阵尖锐刺耳的枪声从侧翼传来,两条火舌封锁了穿插的道路。村子西南的一间大房子里,2挺重机枪正拼命向3连喷火,战士们趴在地上无法前进。

       杨根思爬到班长身边说:“给我2颗手榴弹!”在轻机枪的掩护下,杨根思第一个向大房子扑去。

       营长来了,焦急地问:“为什么不行动?”班长手一指,营长看到一个黑影正在向敌人火力点运动。

       营长问:“那是谁?”“杨根思!”

       班长的话音刚落,轰轰2声巨响后,敌人的重机枪“哑”了。

       部队占领了村庄,向桃花山下猛插。我军以歼敌2万多人的辉煌战果宣告胜利。

       杨根思也第一次立了功,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建奇功的动力。在一次次战斗磨砺中,杨根思把投掷手榴弹练得炉火纯青,用战友们的话“简直神了”。

       最神奇的一次,是在1946年攻打泰安的战斗中,他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全城的制高点--天主堂。

       当时,杨根思所在班受命攻打天主堂。当他们冲到教堂前的一排民房时,却砸不开门,敌人从房顶不断地往下投手榴弹。危急时刻,杨根思冲到离屋檐五六米远的开阔地,迎着敌人子弹,两手左右开弓,向房顶连续扔手榴弹。不料,敌人疯狂倾泻的子弹也击中了杨根思的脸,一时间血肉模糊,班长不顾杨根思的反对,连眼睛都一块儿给他包扎上了。

       不可思议的是,在班长的指挥下,蒙着眼睛的杨根思还扔出去2颗手榴弹,居然都精确命中了目标。

       这场战斗后,杨根思首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此后,杨根思迷上了炸药。

       1946年1月,部队到达军事重镇兖州,团里要选人去兄弟部队学习爆破,杨根思第一个报了名。到兄弟部队学习后,杨根思才解开了心头的谜团。原来炸药既不像手榴弹里的粉末,也不像子弹里的颗粒,而是一块一块的,有的像长条年糕,有的像肥皂。有的4两重,有的半斤重。炸药包是要靠爆破手送上去的。

       学习中,杨根思结识了有名爆破英雄林茂成。林茂成是爆破教员,杨根思非常敬佩他,学起来也格外用心。听了教员的讲解后,杨根思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全部心思都放在爆破技术上。

       训练班结束后,杨根思回到连里,很快就成了爆破好手。

       1946年10月,鲁南大地,战云笼罩。峄县、枣庄、郭里集相继被敌人占领,战士们心如炙痛,求战情绪高涨。

       杨根思所在班受领了突击任务。入夜后,部队在秋雨中向郭里集敌前沿阵地进发。杨根思肩上扛着一个头上圆滚滚、尾巴上插着木柄、重24斤的铁家伙--拉雷,这可是个新鲜玩意儿,杨根思也是第一次用。

       本想趁着夜幕搞偷袭,不料被前沿敌人发现了,只能强攻了!趁着敌人火力被压下去的一瞬间,杨根思抱着拉雷冲到碉堡下,手指套上拉火环猛力一拉,随即跑回来趴在地上,期待着山崩地裂般的巨响。战士们做好了冲锋的准备,可是,几分钟过去了,拉雷没有“反应”。除了密集的枪声,听不到爆炸声。通信员上来传达了连长的命令:迅速爆破!

       “我再去拿一颗拉雷来!”不一会儿,杨根思扛着从别的班拿来的拉雷回到了阵地上。可这次送上去的拉雷,还是没有爆炸。原来,连绵的秋雨让拉雷受了潮。杨根思急得直咬牙,又从营部领回了第三颗拉雷。

       夜色下,一个黑影正在敌人阵地前摸索,那正是杨根思。当杨根思放好第三颗拉雷准备拉弦的一瞬间,产生了一个念头:前2个拉雷引线受潮,如果把他们和第三颗拉雷放在一起,准能一起爆炸!他把第三颗拉雷放在最下面,前两个放在上面,摆成个倒“品”字形。他猛地一拉弦线,导火索冒着烟,发出吱吱的响声。

       杨根思兴奋地跑下来:“上刺刀,准备冲!”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掉了一半,杨根思和战友们冲进浓烟中。

       战斗结束后,在全团授奖大会上,团首长宣读了“嘉奖令”:授予杨根思“爆破大王”的光荣称号。[1]

       1947年1月,鲁南战役胜利在望。此时的杨根思,已成为9班的副班长。

       攻击齐村的命令传来。齐村是临(沂)枣(庄)线上的重镇,位于枣庄以西约3公里,由东西2个土围子组成。守敌为整编第51师113旅旅部率337团2个营外加一个辎重营和一个山炮连。这股敌人刚改装不久,弹药充足,以战壕、围墙、碉堡、暗堡等层层工事构成纵深防御阵地。在已经被我军包围5天的情况下,敌旅长李玉堂仍企图依附工事据守待缓。

       营长向突击排的爆破手下达了任务,“第一爆破组组长!”

       杨根思烈士

       “有!”杨根思向前跨了一大步。

       “好啊,爆破大王!”营长拍着杨根思的肩膀,“有没有困难?”

       “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攻击敌旅部的战斗将在夜晚发起。夜幕降临前,杨根思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敌火力点。

       十字街口有一座圆形的大碉堡,旁边有3个小暗堡,交叉火力封锁住一片开阔地。圆形大碉堡东北面还有一座四方形的大碉堡。

       杨根思领受了爆破圆形大碉堡的任务,带着副手等待着出击的命令。

       杨根思和副手各抱一个炸药包,利用汽车、大炮做掩护,跑到一堵断墙下。正要翻过断墙把炸药包送上去,不料惊动了敌人,火力顿时集中打了过来。杨根思稍一抬头,只觉得耳边火辣辣地疼,一颗子弹擦破了他的耳朵。

       眼看敌人火力越来越猛,杨根思心急如焚。

       杨根思和助手不得不回到战壕里,遇到了副团长。

       “怎么回事?还不爆破?”副团长问。“杨根思请求批准牺牲!”“批准牺牲?为什么?”“为了完成战斗任务!”

       “不行!可以考虑另一种打法!”副团长命令:“马上把那座四方碉堡炸掉!”

       杨根思一口气抱着炸药跑到四方碉堡前,支好炸药包正要拉弦,听到碉堡里敌人正在吵嚷。

       “投降还有条活路。人家优待俘虏。早投降早活命,等死不如投降。”

       杨根思一听敌人在吵嚷着要投降,当机立断,一把抓起炸药包,纵身一跃跳入交通壕,飞起一脚踢开碉堡门,如神兵天降,大喝一声:“缴枪不杀,谁敢顽抗,统统报销!”说着,将炸药包往左臂弯里一夹,右手抓住弦线,做出拉弦的姿势。碉堡里有一个排的敌人,看到从天而降的杨根思都吓傻了。

       杨根思倒退一步,厉声说:“一个一个跑出来,把枪放在碉堡门前!”

       这时,突击排的战士们也上来了,把俘虏们押了下去。激烈的枪声、爆炸声震荡夜空,喊杀声从四面八方响起,齐村守敌被我全歼!

       天亮后,战士们押着敌113旅旅长李玉堂来到团部。李玉堂慨叹道:“贵军的大炮实在是厉害啊!”

       副团长笑笑说:“哪是什么大炮,是炸药!”

       战后评功,杨根思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

       十一月,朝鲜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上已盖起了几尺厚的积雪,而疯狂的敌机不停地在低空盘旋,为了不让敌机发觉,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只得在山沟中宿营。战士们搜集一些枯枝铺在雪地上,用树杆撑起油布,就在里面睡觉。外面的狂风刮得油布呼呼响,大块的积雪抖落在被子上,战士们冻得直咬牙。

       连长杨根思来到各班检查,发现南方小战士吴福“没有经验”,被冻得双脚肿起来、耳朵裂开了口子。杨根思赶忙同指导员研究防冻的办法。下午,他带领全连战士跑步,之后,又动员大家用雪“擦脸”、“擦手”,直到脸上发出红光,冒着热气。接下来,杨根思又发动战士们,举行山地进攻训练,这样,既锻炼了队伍的作战能力,又增强了战士门抗风寒的体力。

       七班战士林达元,过去给地主当长工时,十冬腊月被冻得脚开口子,有人告诉他防冻的方法:把玉米壳撕成条条,用手使劲搓柔,然后用它来裹脚,就象新棉鞋一样地暖和。林达元把这个方法带到了部队,杨根思发现后,连忙把它推广到全连。从而,大大减少了战士的痛苦。

       密集的炮弹、炸弹和凝固汽油弹落在小高岭上,爆炸声响成一片。

       1950年11月29日,美军王牌师——陆战1师向1071高地发起猛攻,企图冲出我军的包围圈。

       50米、30米……敌人越爬越近。“打!”随着连长杨根思的一声怒吼,我军轻重武器一起开火,敌人一批批倒下。

       一阵密集的狂轰滥炸之后,敌人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冲了过来。

       “等靠近了再打!”杨根思对部下说。

       端着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的敌人渐渐靠近,个个面目狰狞。杨根思一个手榴弹甩出去,纵身跃出堑壕,“为了祖国,冲啊”!战士们猛虎般冲向敌群,霎时间,枪声、格斗声、喊杀声响成一片。

       扔下一地尸体,美军仓皇后退。

       急于逃命的敌人又成批地涌了上来。杨根思命令8班班长带领几名战士,从山腰主动发起攻击。

       遭到正、侧面沉重打击,敌军不得不立刻呼叫坦克炮火掩护撤退。

       “把坦克炸掉!”爆破手出身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就要冲出去,这时,7班战士赵有新抢过炸药包,直扑敌坦克。

       在火力掩护下,赵有新机灵地把炸药包放在坦克的链轮下面,“轰!”坦克猛地震动了一下,成了一堆废铁。

       战斗出现了难得的间隙,杨根思便让部队就地休整。这时,8班一个战士运手榴弹上来,并带来了副营长王国栋写的纸条。

       “亲爱的3连同志们,你们是钢铁的连队,要坚守阵地,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守住!”杨根思一字一句地念完后,激动地说,“同志们!这是首长对我们的鼓励,也是祖国人民对我们的希望。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和敌人拼到底!”

       杨根思烈士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敌人的第8次进攻被打退了!

       杨根思查看了一下,只剩下自己和机枪组了。为了保护武器,他命令重机枪排长和负伤的射手带着打完了子弹的重机枪撤下去,自己一人留在阵地上。

       “轰!轰!轰!”扬起的尘土和浓烈的硝烟气味再次笼罩着这块不足100平方米的阵地。垂死挣扎的敌人一群跟着一群扑了上来。

       敌人就要踏上1071高地。突然,杨根思猛地站起向敌人冲去:在他手里,是一个冒着烟的炸药包……一声巨响,他与敌人同归于尽

       1922年11月6日,杨根思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羊货郎店(现为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小时候就在上海资本家的工厂做童工,失业回乡后又给地主家做“牛倌”。1944年光荣地成为新四军的一名战士。1945年11月由于表现突出,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在作战中,他机智勇敢,曾在围歼泰安守敌的战斗中,用18颗手榴弹夺取制高点;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三次把拉雷投到敌地堡前;在齐村战斗中,他连续爆破守敌碉堡群;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他奉命率1个加强排攻击夏砦国民党守军,机智的摧毁1组暗堡群,还俘虏了近一个排的敌人[1] 。

       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8岁的杨根思是新四军老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立战功,是著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9月份刚出席过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样残酷的战斗,他也是头一次经历。要饭花子出身的杨根思当然比任何人都清楚站着做人的价值,惟其如此,他也更知道这种价值对于刚刚才站起来的他的同胞们的意义。当然也就更明白自己脚下这个阵地对于眼前这帮美国鬼子的重要性。不能把这个重要性让给美国鬼子。除非他们踏着自己的尸体。这没什么,上了阵地就没有想过活着回去,现如今的中国人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死也要站着死。

       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

       上午10时,美陆战第一师发起八次冲击后,全排只剩下两名伤员,所有的弹药全打光了。增援部队尚在途中,美国鬼子眼瞅着又要冲上来了。负了伤的***员杨根思平平静静地把最后一个炸药包放在自己跟前,又平平静静地对那两个伤员说:“你们下去,把重机枪带下去,不能留给美国鬼子。”“连长,你……”伤员

       杨根思烈士衣冠冢

       们不想扔下自己的连长。“这是命令!”杨根思斩钉截铁。“是!”伤员哽咽着给杨根思行了个庄重的军礼,拖着重机枪爬下了阵地。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陆战第一师40多个美国鬼子冲了上来。杨根思站起来一把拉着了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烟,杨根思大步向美国鬼子走去。美国兵根本没想到这人是来拼命的,都没开枪,一个人嘛,能怎么样。待到走到跟前了,才发现哧哧冒烟的导火索,哇的一声扭头想跑。一声巨响,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淮海战役中先后多次荣立大功、小功,被评为战斗模范,还荣获了“爆破大王”、“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光荣称号。1950年,身为连长的杨根思,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抗美援朝战争中,为表彰杨根思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会议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一枚。

       陈中柱(1906—1941),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4纵队司令。1941年2月,在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投敌后,他跟随总指挥李明扬开赴泰州城外,在城郊水乡打游击,坚持与日寇斗争,1941年6月,在指挥与日寇的激战中壮烈牺牲。1987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

       1941年6月初,日伪军分几路“扫荡”,包剿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坚持抗日的部队,主要矛头对着陈中柱指挥的第四纵队。由于敌人来势凶猛,李明扬总指挥未能及时把敌情通知陈中柱,致第四纵队遭突然袭击,边打边退,部队伤亡愈来愈多,最后被迫退到蚌蜒河一带,分乘小木船行动,同日伪军打了几天。一天,兴化老阁方向开来十几只敌军汽艇,武家泽的敌人又卡住前进道路,陈中柱当即决定,将妻子王志芳和六岁女儿让卫兵杨凤高领着转移,他带着卫兵去阻击敌人。因为他身材高大,拿着望远镜,冲在前头,被武家泽的日伪军发现,一梭子机枪扫过来,他身中六弹壮烈牺牲。敌人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他的尸体,把头割下带到泰州去向日酋南部襄吉请赏,无头尸体,由当地百姓用门板钉了一口棺材下葬,并插上一块写着“陈中柱将军”的木牌。后来,英雄遗孀王志芳独闯日军军营要回头颅,这才重新安葬在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一个唐姓地主的田里。

       沈云楼烈士,年仅17岁就献出宝贵生命。他是从水乡兴化垛田走出来的,是兴化在外地最早牺牲的***员、革命烈士之一。去年,他当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南京30位模范人物之一。

       陶行知的得意门生

       沈云楼,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兴化垛田镇湖西口村。幼时生活于农村,目睹灾民劳苦终年,不得温饱,时作不平之鸣。他志向远大,言行与大众异,不满足于家庭生活之安乐,立志为人民做一番事业。

       1929年,他进入晓庄师范后,有幸得到校长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和熏陶,他拥护陶先生推行“改造全国乡村教育”的主张,崇敬陶先生之为人。在晓庄师范地下党组织的教育下,他积极参加党的活动,热情地为党做社会工作。

       沈毅,字鸿钧,1900年1月28日出生于泰州市一个贫民家庭。沈毅同志是泰州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员、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第一个县委书记,,他参与领导和指挥的如泰地区农民武装暴动,如火如荼,虽然后来失败了,但这场革命风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极深的影响,为以后如泰工农红14军的建立、发展以及抗战时期我党开创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9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沈毅由外祖父抚养,就读于景范学堂。先后当过童工、护士,做过泰兴县分界警察所的文书,后经叔父介绍到黄桥警察所当巡士。1922年,由于揭露了警察所的腐败内幕,遭到所长的报复,被毒打了一顿。愤然辞去职务,离开家乡,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加入了中国***。在泰兴刁家网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上半年,发展进步塾师刁子宽等10余人加入中国***,成立了刁家网党支部,插下了第一批革命的火种。1926年4月,在刁家网一带发动了"借粮斗争"。6月当选为泰兴县第一个农民协会主席。同年秋,当选为"二泰一海"(泰兴、泰县、海安)地区的泰兴县中心支部委员会的书记。1927年7月2日,组织发动了"七二"围城暴动。同年底任中共泰兴县委书记。1928年春,在江北特委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鼓舞下,领导农民武装举行"五一"如泰农民暴动。后因敌强我弱而失败,隐蔽在泰州东北花家舍的一条小船上。新军阀发出通缉令,以2000大洋处处悬赏捉拿。6月25日,敌人获得消息后,包围了花家舍。最后因跳水未成而遭逮捕。1928年6月28日,被反动派绑押刑场泰州大校场。在途中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沿途高呼"中国***万岁!"英勇就义。泰州人民为永远纪念这位革命的先驱者,于1991年7月,在市体育场(原大校场)修建了"沈毅烈士殉难处",以作永志。

       抗金名将岳飞(一)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

       岳飞20岁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抚使,但不久因父丧回乡,两年后,再投河东路平定军。1126年,金军攻汴京,朝廷风雨飘摇,钦宗弟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义勇民兵,岳飞投其帐下,因率百骑斩杀金军几千有功,被升为秉义郎。

       不久,赵构改派岳飞至老将宗泽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却视望不前,待金军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将徽、钦二宗及后妃、大臣等三千人和无数财宝掳走北归后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兼东京留守,听信宠臣黄潜善等劝说,反“战”而主和。岳飞上书怒斥议和力主回击,反被以“越职”罪免去职务。

       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颇受赏识,曾在王彦统辖下抗金,渡河收复新乡。因与王彦不和,转战汴京,再次投奔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次年,曾24次上书高宗请求还都的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临终三呼“渡河!”而亡,岳飞随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1129年冬,金军由兀术(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统率大举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辗转逃往海上,仅率臣八九人,乘楼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一带。

       岳飞奉命收复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于梦中,互相残杀,又伺机捕捉敌人哨兵,获知敌北撤路线,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岳飞由此崭露头角。

       1130年,金扶植汉奸刘豫割据河南、淮北建立伪齐政权,使其牵制南宋以缓和宋对金的直接威胁。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桧,让他劝诱高宗称臣行南北分治。同时由兀术率主力征服川、陕,以断南宋兵粮之援。

       南宋相应在江淮之间有防,派岳飞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线,岳飞先平定叛军、游寇及农民起义,收编精兵,以后三次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出征,收复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六州之地。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的16岁长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铁锤力夺头功。在襄阳,岳飞慧眼识破敌人以骑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摆阵阔野的破绽,令部将以手持长枪的步兵攻敌骑兵,使其阵脚大乱,互相争挤夺路,落入江中。又以骑兵将敌步兵杀得丢盔卸甲,击溃伪齐主力。仅三个月即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勇气和信心。32岁的岳飞被破例提升为清远节度使,又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享受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荣。

       由于高宗严令不得越界追敌扩大事态,岳飞只得率军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驻防,期盼着“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齐联军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飞东下解围。牛皋等13骑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敌军心动摇,待援军赶到又追杀敌军30余里,以至百里外的兀术大营也闻风北逃。

       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 》抒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37年,金下令取消节节败退的伪齐,以归还河南、陕西为条件诱使南宋议和称臣纳贡。1139年元旦,秦桧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称臣、接受金朝皇帝诏书,达成和议。岳飞坚决反对,上表称“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辞因和议而赏封给他的官衔,遭秦桧忌恨。

       果然,金军于1140年5月撕毁和约,四路伐宋。高宗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别抵抗。岳飞第三次出击,令所部一支分路进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从正面向汴京推进。40多天,先后收复陈州(今河南淮阳)等重镇,从三面形成对汴京的包围圈。7月初,岳飞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马向金军挑战。兀术由小路进军至城北20里处与岳家军相遇。

       岳飞命岳云先闯敌阵,苦战几十回合,获胜。兀术遂以有“常胜军”之称的“铁塔兵”、“拐子马”袭来。“铁塔兵”是金兀术侍卫亲军,由三千余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面便置障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道铁墙。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一万五千,常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出击,称“拐子马”。待敌军临近,岳飞指挥经过专门训练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专砍马腿,使敌马翻人仰不得前进。从午后直战至天黑,金军大败。

       接着,在郾城附近连战连捷。在颖昌(今河南许昌)再杀退兀术的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金军全线崩溃,副帅毙命,兀术败逃。岳飞上书高宗:此乃“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并亲率岳家军追抵朱仙镇,距汴京仅45里,与义军配合将兀术围困在汴京,派猛将率500精骑与十万金军对阵。

       兀术哀叹:“自我起兵北方以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失败过。”岳飞决心乘胜渡河收复河北,激励部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听信秦桧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下令各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天催发12道金牌(即一尺长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岳飞涕泪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被迫撤军。

       此后,兀术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高宗于1141年一举剥夺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解散其军队。诏岳飞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任枢密使。不久秦桧又唆使右谏议大夫万俟以居功颓惰弹劾岳飞,使罢官出朝。再诬陷岳飞与岳云及部将张宪谋反,将岳飞逮捕入狱,由高宗亲自审理此案。审讯中御史中丞何铸被岳飞背上由老母亲手刺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深感动,转而为岳飞鸣冤,朝廷改由万俟接任审理。同年底,宋金议和,规定;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匹两;南宋称臣,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岳飞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

       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

       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不为后代钻营利禄。用兵,一反出征前先授大将阵图,由皇帝遥控的成制,岳飞认为按图布阵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关键则是将领审时度势以变制。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关于岳飞的传说不仅很多,而且流传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油条称为“油炸烩(音同桧)儿”。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革命英雄的故事”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